观点

2025
通过下游工艺创新应对上市时间压力
Aug. 06, 2025
通过下游工艺创新应对上市时间压力

 

在全球生物药研发与生产加速的背景下,下游工艺作为保障药品纯度、收率和质量的关键环节,正迎来多项技术变革。

 

近日,药明生物下游工艺开发部负责人李翊峰博士就行业趋势、技术如何驱动下游工艺创新等话题,在行业媒体BioPharm International发表见解,并梳理了当前下游处理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。

 

以下为李翊峰博士为BioPharm International采访提供的观点。点击【链接】查看英文报道原文。

 

随着全球生物药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,企业对生产环节中的下游工艺提出更多需求。

 

李翊峰博士认为,除了常见的降本增效、提升生产效率、增强灵活性和稳健性的需求外,“更快将药物推向市场”也已成为生物药企业对生产环节提出的核心需求之一。

 

而在近年,随着计算机技术进步、自动化水平的提升。以及包括连续生产工艺的推广、一次性耗材的广泛应用等。下游工艺的发展已经在朝着更高效、适应性更强的方向演进。

 

具体而言,以下创新技术的应用,极大促进了下游工艺的发展。

  • 先进的计算机技术:提升了自动化控制水平,例如应用于层析单元的操作中(层析单元操作步骤较传统过滤设备更加繁琐);可以进行实施监测和建模,提升下游处理能力。
  • 连续处理:相比传统批次处理,连续工艺尤其适合与上游灌流培养相结合,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(通过提高树脂利用率)。
  • 一次性技术:一次性层析膜和过滤器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投资成本,减小污染风险。还增强了生产线的灵活性,适应多产品切换,方便产能调度。
  • 过程分析技术(PAT):技术人员通过PAT实时监测功能,能够及时调整操作,提升过程控制能力,进而提高产品质量。
  • 膜层析:与传统的柱层析相比,膜层析具有生产效率高、低成本、低压降、占地面积小、扩展性佳等特点。此外,膜层析还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并可以增加工艺稳健性。

 

李翊峰博士特别指出,上述先进技术的应用,不仅适用于创新产品,也有利于传统生物药的生产优化。短期内可以预见如连续处理、一次性技术、PAT等应用将越来越多。数字化和自动化也将进一步融入下游工艺流程,降低人工操作的失误率。

 

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,下游处理还将更依赖数据建模与仿真,减少湿实验操作,以及有望出现替代传统层析的创新分离技术。

 

“但随着以双抗/多抗为代表的复杂生物药逐渐进入商业化阶段,下游环节还面临着纯化难度加大、副产物增加等新挑战。必须进一步提高下游工艺的效能和稳健性。” 李翊峰博士补充。

 

事实上,业界也逐渐认识到,必须加强上下游整合与跨阶段协作以进一步提高收率和纯度。

 

对于复杂分子,李翊峰博士建议下游团队应尽早参与项目,例如在可开发性评估阶段就介入沟通,以提前识别风险、优化工艺设计,为最终产业化铺平道路。

 

“下游处理已不再单纯是‘纯化’的环节,而是影响药物整体开发速度和商业化成功的关键。通过技术融合与跨部门协作,药明生物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同时,显著加快新药上市进程。” 李翊峰博士介绍。